随着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走红,人们发现,从诗词歌赋、散文小说等创意写作,到学术文章、法律文书、营销文案等应用性文本,“AI”不仅具备深厚的“知识储备”,甚至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毫不逊色于人类。 AI时代滚滚向前,也向当代法律工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,我们会被取代吗? 为此,我们邀请到长安法院知识产权法官王维君,针对大语言人工智能(LLM)与法律行业关系密切的几个热点问题展开探讨,以期实现抛砖引玉的交流效果。 Q1 大语言模型会对法律行业造成冲击吗? 答: 众所周知,法律的载体是文字和语言,而如DeepSeek和ChatGPT等,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AI工具,其语言处理模型的训练数据量,可以轻易超过一个自然人所能够积累的语言材料。因此,大语言模型的AI,对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法律,自然也就具有了相当可观的学习和输出之能力。 在法律实践中,尽管每个案子都有所不同,但绝大多数的案件,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形式转化为某种“典型案件类型”。AI工具通过海量的法律文本数据训练,自然就...